欢迎登录!

立即登录 快速注册

客服热线:0335-7187238

NEWS LETTER

时事快讯

酒精危害

  • 发布日期:

    2018-03-19


湖北男子喝半斤白酒 吐一升鲜血

43岁的朱先生平时喜欢抽烟喝酒,两年前查出肝硬化,医生叮嘱一定要戒酒,但他没有当回事,仍然每天要喝三两白酒。2018年1月15日,朱先生和几个朋友在外吃火锅,席间喝下半斤白酒,到家后就感到胃部和胸口不适开始呕吐,谁知吐出来的竟然是鲜血。家人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到医院,到医院后总吐血量达1000多毫升引发失血性休克,幸好及时手术才保住性命。

广东17岁少女饮酒过度 当场死亡

日前,一位17岁伴娘在喜宴上酒醉后去世的新闻让人痛心。广东梅州17岁少女小钟参加好友婚礼时喝醉,被朋友送回酒店客房后不幸身亡。

扬州小伙饮酒贪杯 导致消化道出血

2018年2月11日,扬州一年轻小伙子捂着肚子走进急诊室。原来,小伙姓陈,今年32岁,眼看着马上要过年了,小陈最近非常忙碌,应酬较多。前一晚,小陈和朋友一直喝到次日凌晨1点多,酩酊大醉,被朋友送回家后呼呼大睡。今天一早醒来,小陈感觉头昏脑胀,伴有阵阵疼痛。到了中午疼痛感加剧,还想呕吐。"我无意间看呕吐物,竟发现其中还藏着血丝。"小陈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负责接诊的急诊科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小陈之所以出现以上不适症状,是因为急性胃黏膜损伤,导致消化道出血,需要进一步治疗。

深圳石岩一男子酒后差点窒息身亡

1月28日,深圳石岩的李先生与四五个朋友聚餐,酒桌上他一共喝了两斤白酒。他本以为回家睡到自然醒就没事了,可没想到这次醉酒让他住进ICU。送医时,李先生已经处于深昏迷的状态,面部和四肢甲床都紫了。所幸医生及时处理,把李先生的气道切开,让他的生命得以及时挽救。据医生介绍,李先生因为醉酒导致呕吐,由因喝酒并发了消化道出血。呕出的食物和血堵住了气道,还被吸到了肺里,因此导致生命危险。

连喝两场 广州男子年会后宿舍猝死

2月3日凌晨, 29岁的富龙(化名)猝死在公司宿舍里。同事称,富龙平时酒量还行,在2月2日中午聚餐时,富龙喝了六七两白酒后回家休息,下午又被叫去参加晚上的聚餐,喝了两大杯白酒。晚上散会后,同事发现富龙已经走路不稳,有轻微打鼾,便把他送回公司宿舍过夜,并托人照看。可是当晚3点多,负责照看的同事发现富龙嘴吐泡沫,怎么都叫不醒,于是赶紧拨打120。遗憾的是,急救人员到达时,已经不治。(来源:南方都市报)

新闻拓展》》

吃这些药时千万别喝酒 否则会要命

感冒药+酒=肝衰竭

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及缓解疼痛。而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有毒的代谢物质,需要与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护因子结合才能降低毒性。过量饮酒时会消耗大量的体内的谷胱甘肽,致使对乙酰氨基酚生成的代谢物无法与谷胱甘肽结合,增加肝脏衰竭的风险。

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

服用利血平、卡托普利、心痛定、硝苯地平、肼苯达嗪、地巴唑等降血压药期间如果喝酒,可能引起血管扩张,从而出现低血压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为酒精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和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可增强降压药的效果,引起头痛,甚至休克。部分降压药如复方降压片、复方双肼屈嗪与酒精合用也可能会使血压急剧升高。

抗心绞痛药+酒=头痛、休克

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等抗心绞痛药物,如果在服药期间饮酒,可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剧烈头痛、血压骤降甚至休克。

解热镇痛药+酒=消化道出血

解热镇痛药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如果服用该类药物时大量饮酒,可使胃肠道黏膜受到药物和乙醇的双重刺激,甚至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降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在使用优降糖、降糖灵、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二甲双胍、胰岛素等降血糖药期间,不能同时饮酒,因为酒精具有增强这些药效的作用。两者相遇,可引起头昏、心慌、出冷汗、手发抖等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发生低血糖性休克,危及生命。

头孢类+酒=毒药

头孢类抗生素加酒就等于毒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体内先转化成乙醛,继而在酶作用下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头孢类抗生素会抑制乙醛继续转化排出,乙醛积蓄过多可导致患者出现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心悸、视觉模糊、腹痛、腹泻、气急、出汗等症状,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心衰、心肌梗死、休克等严重症状。用药者饮酒后5~10分钟即可发病,反应持续30分钟至几个小时,严重者甚至会致命。

安眠药+酒=一条人命

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三唑仑、巴比妥类及水合氯醛等镇静催眠药,有的本身就有一定的抑制呼吸、心跳的作用。而酒精也有相同作用,两者合一可产生双重刺激,使人反应迟钝、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环中枢也会受到抑制,出现呼吸变慢、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

抗癫痫药+酒=药物失效

长期饮酒可降低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的浓度和疗效。如果在服药的同时或过后不多时就饮酒,会使药效迅速丢失,从而大大降低治疗作用,导致对发作不易控制等。

抗过敏药+酒=嗜睡昏迷

苯海拉明(如强太敏)、氯苯那敏(如扑尔敏)、赛更啶等与酒同服,可引起嗜睡、精神恍惚、昏迷。因此,服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期间应忌酒,否则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另外,驾驶车辆、从事高空作业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都不宜服用。

肠胃炎药+酒=更易醉酒

痢特灵(呋喃唑酮片)主要用于一部分肠胃不好的人,比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服药后,胃肠不适可以很快缓解,但如果此时喝上点酒,就会感觉醉得比平时要快,口渴、头晕眼花、面部和全身皮肤潮红、心慌气急,表现出醉醺醺的样子。痢特灵不仅有抗菌作用,还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服用后在肠道内会生成羟乙胺的代谢产物,使机体对酒精的敏感性增强,因此即便只饮少量的酒,也容易导致醉酒。因此,服用痢特灵药片时禁止喝酒,如已停药也应在停药半个月后才能饮酒,否则仍可出现醉酒症状。因为,被痢特灵抑制的体内单胺氧化酶活性要在停药两周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来源:封面新闻)

相关链接》》

研究表明 饮酒对身体构成四大危害

1、癌症

总体来讲,癌症是因饮用酒精死亡案例中最大的患病群体,澳大利亚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死亡人数是因癌症死亡。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肝脏疾病;对于男性而言,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肝脏疾病,其次是肠癌。3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酒精列为一种致癌物质,与烟草属于同一类型。但是许多健康专家和其他人士仍未将酒精与癌症关联在一起。据估计,饮用酒精是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导致77多万例癌症。

癌症风险也存在于低酒量人群,并且随着饮酒较多,癌症患病率就越高。对于肠癌而言,每天饮用两个标准杯酒水将增大患病概率,每天饮用一个标准杯酒水将增大女性乳腺癌12%的概率,每天饮用一个标准杯酒水将增大喉癌患病率,每天饮用10个标准杯酒水将比非饮酒者患喉癌的概率增加4倍。类似的研究证据也存在于口腔癌、食道癌和肝癌。相关证据表明,我们同时需要认真思考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和胆囊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

2、心脏病

曾有报道称,少量饮酒对心脏有益处。但是系统评价(多样性研究和分析)表明,适度饮酒对于心脏并没有净益处,或者益处非常有限。即使能够识别出存在对心脏的保护作用,那也是非常少量的饮酒(例如:每隔一天饮用一个标准杯的酒水)。有证据表明,酒精与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密切相关。据统计,澳大利亚由于饮酒引发的心脏病是导致患者住院或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3、伤害

饮酒将影响人们判断能力、反应时间,甚至出现一些冒险行为,饮酒后人们经常会出现摔跌、溺水、交通事故和暴力侵犯,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地区,过度饮酒会带来身体伤害,产生较高的住院医疗费用。在澳大利亚,摔跌和人身攻击占21%的饮酒住院患者比例,这种伤害在社会中引起了共鸣,其中包括对家庭成员、无辜者的伤害,以及产生治安和卫生系统高昂的费用。

4、神经精神疾病

神经精神疾病状况可能涉及到酒精依赖和滥用,是澳大利亚饮酒导致住院的主要原因(37%)。此外,与饮酒相关的精神健康状况还包括:抑郁、自残和自杀。研究证据表明,饮酒对于大脑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饮酒产生大脑损伤的证据已得到了证实。(来源:中国经济网)

生活小贴士》》

酒能暖身?谣言

冬季天寒地冻,人们为了抵抗严寒,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于是"喝酒驱寒"的说法又一次在朋友圈流行起来。其实,喝酒驱寒这种说法自古就有流传,但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真相:"酒后身体发热只是假象。"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刘皈阳说,人在喝酒后确实会有全身发热的感觉,因为喝酒后,酒精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循环加快,血液集中在皮肤的毛细血管里,使人感觉到皮肤很温暖,甚至有脸发烫的感觉,给人造成了喝酒可以抵御寒冷的假象。但感到温暖的只是皮肤表皮,这种喝酒暖身的现象只是暂时性的。本质上,人体热量的消耗也会相应的增加,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其实是消耗了体内更多的热量。因散热速度加快而消耗的热量,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当热量产生的速度跟不上散失的速度时,体温便会下降,人就会感觉冷。所以喝酒不仅不能暖身,起不到御寒的作用,还容易使人感冒。(来源:科技日报)